京西古村落
逃离繁华都市
随着现代化的发展,
四合院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,
更多的是钢筋水泥。
虽繁华依旧,但总是感到缺少了点什么。
而在北京城西边的一角,有一个名为爨底下的村子,
它是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之一,
其中传统的京味住宅更是值得一看。
-爨底下村全景
不大不小
精良中透着内涵
爨底下村并不大,仅占地280亩,
全村的院落满打满算只有74个,
用短短三十分钟便能走遍全村,
当然这只是略看时的脚程。
其中的院落多为四合院,
这里的四合院可谓是整体精良,
建造讲究干磨细摆,
厢房、倒座房与厢房由梁柱搭建而成,
内有土炕、地炉,窗棂多变,地基多为条石。
-屋顶上斑驳的瓦片-
若你仔细游览这个村子,
你会被其中的文化所迷倒,
它建造的 精细之处随意可见
其中也是有种种讲究的,
代表着北方的传统文化。
-古老的辘轳井-
一种宁静 一种温馨
如今的北京城更多的是现代因素,而那古香古味的京内建筑也远远没有以前多,四合院,小胡同,石阶小路也已被渐渐取代,
记忆中的老北京充满着商业的气息。
坐落于西边门头沟的爨底下,在其保存上也是说是没有太大的变动。
相比于城中,缺少了尘土的飞扬,没有雾霾的困扰,更多的是一种宁静,一种温馨,
老北京的文化在这里被凸显的淋漓尽致
-苍劲有力的字-
何为“爨”【cuàn】
“爨”,其笔画繁多,不易记忆,但是它却是有说法的。
单单是看这个字,我们会发现“多木火大”,
而根据中华习俗,我们则可以猜到多与火木有关,
火烧木,越烧越旺,而字上方的“兴字头”也表现了兴旺的意思,
这都说明了爨底下村人们希望生活越来越兴旺。
而为了好记,村民们编写了一个顺口溜:
兴字头,林子腰,大字下边架火烧,火大烧林,越烧越旺
-如同水墨画的院落-
在爨底下,人们还保持着火灶的原型,不管是否使用它,但这种文化传承并没有就此断了。
我们在看到火灶的时候,脑中也许会浮现出一个身穿布衣的妇人,弯着腰往灶口中扔着柴火。
房屋上方的烟囱冒着袅袅炊烟的画面
也许没有江南的风情
但北方的风味却是浓浓的
-北方的小路-
说到小路,脑中浮现的肯定是苏州街那种透着一股婉约气息的一条条小路,雾雨蒙蒙的感觉。
而原来老北京的街道也是值得一谈的,
它厚重而不失庄严,窄小但又显得延绵
-木窗的视角-
漫步在爨底下的街道、胡同上,你看不到北京城市中的沥青路,
这里的路面多采用青石、灰石、紫石板铺就而成。
没有市中心的喧哗,没有车来车往,也没有灯红酒绿
在这里会感到悠然自得,身心放松
下雨了,雨滴落在石板路上,淅淅沥沥,
好似一首首清透的乐章,扣人心弦
而雨后,石板面上映射出的各色光彩,更是迷人。
-荒废的小屋-
爨底下村依山而建,依势而就,
房屋紧密相连形成的小胡同。
在街道西侧有一座山坡,
一条小路缓缓地延伸到山坡上,
而站在山坡上你会看到
爨底下村的全景图,灰蒙蒙之中透着祥和
一个个房屋相邻而建,总共间距不过二三十厘米,
泥土活着砖瓦砌成的墙面,高而不失亲切,
屋顶上的瓦片更是折射着阳光。
团建活动介绍
古山村定向团建让团队协作精神在活动中展露无遗
强化队员的团队意识
利用爨底下村的风土民情以及独特的地形地貌,设计主题定向活动。
通过定向这一独特的活动方式既了解了京城古村的风土人情,同时熔炼团队。
和队友一起探寻这座神奇的古村落
爨底下村,布局合理,结构严谨,颇具特色,
门楼等级严格,门墩雕刻精美,
砖雕影壁独具匠心,壁画楹联比比皆示。
此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,
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,
是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。
团建的价值说明
在古山村定向团建活动中,
体验村落的文化风貌,触动内心深处的精神体验
在和队友的配合中体验双赢,
培养学员的合作精神
让参与者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实践合则两利、分则俱损的双赢理念。
重新认识团队的价值和在团队中的角色,
体验角色的重要性,
同时在紧张的工作后得到一个身心放松的机会。
爨底下村小知识
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,川底下村,实名爨底下。因在明代“爨里安口”(当地人称爨头)下方得名。
位距京90公里,海拔650米 ,村域面积5.3平方公里,清水河流域,温带季风气候,年平均气温10.1℃,自然植被良好。
爨底下是国家A级景区。
爨底下村依山而建,依势而就,高低错落,以村后龙头为圆心,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。
团建适宜季节: 春 夏 秋
适合团建活动: 定向寻宝活动 徒步活动
二、活动线路概况
三、爨底下村交通指南
路线示例:经由西直门桥—西外大街—紫竹院路—西四环—定慧桥—阜石路—双峪桥—六环—G109—爨底下村
车程: 100km左右;时间大概为3小时
导航关键词:爨底下风景区
注:示例为驾车路线,均以二环内为起点;车程时间均为正常道路情况
-以下为爨底下村的古朴的美景-